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,在陆续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指引下,环境监测行业得以稳步发展。“十四五规划”出台后,“需求升级”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。
对鉴别速度、监测种类和准度提出更高要求——更快、更多、更精准
环境监测密度将从时间、空间两个维度上增大。在时间上,监测频次将进一步增加,并能够做出动态调整。我国监测网络目前已普遍覆盖大气、水、海洋、土壤、声、辐射、生态等各类环境要素,点多面广但监测频次较低,未来五年常规监测将向高频次发展,增加空中遥感监测、无人船监测等自动监测手段的覆盖面,提高监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,并逐步实现根据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动态调整。在空间上,水、气站点将大幅增加(如图3),空气监测站点将填平补齐城市空缺,地表水将实现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、地级及以上城市、重要水体省市界和重要水功能区“四个全覆盖”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监测行业覆盖将更加全面,补齐地下水、温室气体、农业面源污染等监测短板。
“十四五”对监测数据的灵敏度、准确度有更高的要求,尤其是在大气、水质方面,自动监测将逐步取代手工监测。从时效性看,手工监测数据存在滞后,自动监测则更灵敏。废气、废水的排放时间不固定,很多污染事件属于突发性事件,污染源瞬间排放,监测采集及时性不高,工作人员很难采集到污染程度最大时的样本,增加了溯源难度。从准确性看,自动监测避免人为误差,数据可信度更高。未来的监测数据需服务于智慧化分析、决策,对准确度要求较高,与自动监测仪器相比,手工测定的结果存在5%左右的偏差,前者的可信度更高。从经济性看,手工监测需耗费较多的人力、物力。手工监测需安排采样员进行样品、空白样、质控样等采集,并进行运输、实验分析等一系列操作;自动监测则在选好仪器检测点位后,安排运营人员进行相应维护即可。
提升数据溯源、分析和平台建设的软能力——要有解释数据的能力、利用数据的能力
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协会常务副会长吕小明表示,以往生态环境监测只要日报、周报、月报、年报、统比,搞个趋势分析就结束的工作情况,已经无法满足“十四五”期间的监测工作要求。“生态环境监测必须要有数据分析能力。大型地级市站跟省级站要有解释数据的能力、利用数据的能力。”
简单统计手段已不能满足新的监测要求,数据将通过智慧化系统分析,提高利用价值,服务于三大场景。
1、污染溯源。参数齐全的自动监测数据结合智慧系统,能够快速、高效地找出污染源。
2、环境预警。通过污染源信息收集,可综合判断环境质量变化趋势,对可能的污染进行预警。
3、辅助决策。监测数据与溯源分析,可辅助政府进行执法决策及实力决策。
规范上报监测数据——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,增加第三方运营比重
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樊占春表示,对“十四五”时期的生态环境监测的一些需求,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。”他建议,在应急环境监测领域可以尝试拓展渠道,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,“这样不需要买车辆和仪器等,只要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,采用事后付费等方式,减轻地方财政压力。”
购买社会服务,第三方运营一是解决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有限的窘境,地方环境监测机构普遍缺少人员编制和技术骨干,在监测点位倍增的新要求下,将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,引入第三方运营,在不改变当前监测力量分配格局的情况下,新增任务将迎刃而解;二是厘清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,化解环保部门直属环境监测机构的违规风险,委托第三方运营后,中标公司负主体责任,环保部门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履行监督责任,避免了地方监测机构既是裁判员、又是运动员的风险;三是提高了城市环境监测的专业化水平,第三方监测公司管理机制灵活,成长性好,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较强的技术实力,且部分公司自身拥有仪器设备生产能力,熟悉仪器性能,运行起点高,专业程度高。
同时,政府需对第三方服务企业严加监管,避免数据造假、运维不规范等问题。
(来源:中国环境报和中国大气网)